场所述评|如何营造主题鲜明、细节得体的公共空间
编辑:小编 日期:2024-11-06 02:28 / 人气:
先看一下协奏曲的主题呈现★★◆■◆◆。在该广场及周边建筑共同构成的整体环境中■■◆★◆,徐家汇教堂无疑是主角■★。虽然从全球建筑学视野看,教堂设计偏保守,规模较小,细节也稍显简陋,但它在上海城市与建筑发展史中的位置无可替代◆◆■◆。因此,徐家汇教堂的历史特征、美学调性,当之无愧◆★■,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与发扬,这一点成为该公共空间鲜明的主题(图1-教堂东立面)。
从建筑设计、城市设计角度来说■■◆★◆,有两点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★■◆◆:一个是审美协调★◆■◆,一个是历史延续。这两点做不好,就容易变成“呕哑嘲哳难为听■■◆”的噪音。
上海的每一处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,就是通过主题与细节的共同作用◆◆★■◆★,演奏出一首首不同质量的协奏曲■★★◆◆。那些平时看上去有些玄妙的说辞■★◆★,如文化修养★■■◆、生活品味◆■◆■◆■、美的感受力■■◆■★◆、历史感,就是通过我们每个市民对这些空间、建筑的日常体验、使用,潜移默化、一点一滴地落实到大家的身心当中◆★。因此■★■■,对每一个公共空间、每一座城市建筑★◆◆★■,我们都需谨慎对待,精益求精。
天主教堂东侧前广场的总体布局◆◆■,沿东西纵向划分为对称的三部分。中间部分正对教堂■◆◆■■,设置多排平行长座椅与大草坪,满足人们在重要城市景观前拍照、观赏的行为习惯■■◆◆■★。两边部分结合法国梧桐绿化,做休憩空间,私密内向。热闹与安静、开敞与内向的整体处理★★■■◆,符合协奏曲主题表达与功能要求■★◆。只不过,不知是前期设计还是后期运营管理所致,中间部分的植物花卉及饰品过分鲜艳◆★■◆■◆,带有强烈世俗感◆◆■■★,这种美学调性,和一个以广场舞为主要活动的城市空间会很匹配,与教堂前广场需要的神圣、古典、优雅的审美氛围,就格格不入了(图6-冬日世俗化景观,图7-夏日优雅景观)■■★◆◆■。
2010年代以来,高密度的上海领先全国◆■★◆◆★,从大拆大建的增量建设★★★◆,进入存量建设时代。也就是说■★★★,在当下上海,尤其中心城区,每建造一座建筑或打造一个城市公共空间◆★★■,都无法像过去那样可以在一张白纸上自由畅想★★★■■★,而需要针对每个不同的既有城市建成环境,谨慎选择合适的介入方式,要让先后到场的建筑与空间★★■■,齐心合力,演奏出既和谐又有特色的协奏曲。
南侧的徐家汇书院从内到外★★◆★■,通过得体克制■■★★■、富有西方古典神韵的现代风格设计,在主题表达上非常出色。外立面上,通过对西方古典柱式、三段式古典立面的现代美学提炼★■◆◆■,刻画出优雅纤细的竖向柱式与横向舒展的三段式意象,与教堂的古典立面产生抽象感知层面的联系,又以其简洁的现代风格,有效衬托出教堂的古典细节与手工建造的真实年代感,体现出历史的延续与现代发展(图2-书院外立面、图3-一层柱廊看教堂)。
内部空间极为丰富的书院,只在二层,结合内廊坐台设置,克制地挑出2个极简轻巧的一步阳台,让内部使用人群■◆◆★■,与外部广场■★■■、教堂产生积极对线-外挑一步阳台)◆◆■★★■,最大程度保持立面完整。
(作者范文兵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■◆■◆◆、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双聘教授◆■◆,思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,长三角公共文化智库专家)
建于1910年(清宣统二年),号称远东地区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徐家汇主教座堂(后简称教堂),是目前上海保存较为完整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。教堂东侧主立面前广场,经过从2018年到2021年的修缮,成为引人关注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。广场南侧,是由今年普利兹克建筑奖(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)获得者英国建筑师戴卫·奇普菲尔德(David Chipperfield)设计外立面及整体框架★■、本埠著名建筑师俞挺操刀内部空间设计的徐家汇书院——自2023年元旦开幕以来,成为上海异常火爆的文化场所——更是将徐家汇天主教堂前广场及周边建筑◆■◆■◆★,推到万众瞩目的位置。